最早的保障劳动者利益的福利制度也正是从工业化国家产生。19世纪后叶,德国最先实行工伤保险法。20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及美国开始更广泛地施行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历程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紧密相连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福利也经历了一次从青虫到蝴蝶的蜕变。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的载体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奉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由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还不健全,企业福利就成了社会福利的载体,起到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作用。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的责任,并规定各级政府应该拨给工会必须的房屋与设备作为举办集体福利之用。随后在政府的不断调整和支持下,企业开始大力兴办福利事业,它们通过设立学校、医院、商店、食堂等机构来帮助员工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建起了一个包办员工“从摇篮到坟墓”一切福利的企业社会,即使是很小的企业,照样“肝胆俱全”。职工一旦进入企业,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封闭的社会,生老病死都有人管,只要象征性地交一些钱,甚至不用交钱就能享受到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项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企业福利项目,职工才能够以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企业福利弥补了当时低工资的不足,缓解了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促进了当时生产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讨人喜欢的青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在自负盈亏的同时拥有了经营自主权,在“效率优先”的指导原则下,企业福利成为不讨人喜欢的“青虫”,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已不多见,很多企业纷纷甩掉了企业福利这个沉重的包袱,国有企业全方位的企业福利体系开始解体。而这也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纷纷暴露,有一些效益不好、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甚至出现了欠发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情况;有的国有企业冗员太多,效率低下,于是采取减员增效政策,让一部分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能直接将这部分被裁汰的人员推向社会,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下岗”制度(现已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几大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演变成现在的法定福利。此外《劳动法》等法规的出台则标志着我国企业福利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很多企业过分关注效率,过分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福利的重要作用,视它为企业的纯支出,对其采取能省则省,能逃则逃的态度,即便是法定福利,也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城镇职工没能享受到。如200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是1044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数是2862.8万人,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是4350.3万人,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是10408.4万人,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是3001.6万人,而200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是23151万人。在法定福利遭受冷遇的同时,企业的自主福利就更显得冷清,就拿企业年金来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于1991年,从1991年到2000年10年时间,全国共积累企业年金基金191.9亿元,年均增长19.19亿元,参保企业1.6万多家,参保职工560万人;享受企业年金的人员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仅占我国当年城镇就业人数的2.4%.现在的企业福利:蜕变成人见人爱的蝴蝶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正式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企业又开始重视企业福利,并带动我国企业福利朝着多元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福利逐渐开始由人人讨厌的“青虫”蜕变成人见人爱的“蝴蝶”。●企业福利迅猛发展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导致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赢企业则赢。面对外企“挖人”的攻势,国内企业逐步开始认识到企业福利在吸引员工、留住员工和激励员工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改变了以前认为企业福利是企业的包袱的观念,开始大力发展企业福利。在法定福利被越来越多企业认同,覆盖面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企业的自主福利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企业年金为例,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年金规模达910亿元,受惠员工964万人。基金规模比2005年增加了 230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以上。我国企业自主福利快速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员工援助计划(包括家庭冲突问题的解决、瘾的戒除、职业生涯咨询、法律咨询等)、弹性工作时间等新型企业自主福利项目也开始在一些企业出新,带薪休假、出国旅游等享受性的企业福利项目,也在效益好的企业出现。这些都体现出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福利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开始越来越重视企业福利。